@花叔:出门前敲击五分钟键盘说说汽车行业的配置和价格。
国内新势力的崛起和中高端产品的提供多了以后, 大家最大的感受就是“活好不贵,价低量足”。 这在中端及入门家产品上的对比很明显。
先说说传统品牌的定价和配置逻辑。 不考虑产品开发的研发,工厂建设,折旧分摊,营销啥的, 单纯成千上万个零件拼出一台车的物料采购成本一般叫BOM(bill of material)。 单说BOM是很低的, 比如你发动机坏了, 店里换一台8-10万, 但很多车厂向发动机部门的内部采购价四缸机现在一般都控制在一万元以内。 以前某慕尼黑的车子在右侧中控台侧面可以选一个旋钮, 把机械钥匙插进去转一下, 副驾驶气囊就关闭了, 如果需要把安全座椅放置在前排的时候有用(比如跑车和两门coupe), 选装价肯定是4位数, 但BOM不到100元人民币. 大致就是这么个逻辑。 售后零整比的逻辑也源自这里。 保时捷的安全带黑色免费, 金色啥的大几千, 但金色染料肯定不需要几千, 头枕压花呀, 轮毂彩标啊那更不需要啥钱了但选装价不低。
印象中汽车界BOM最低,价格最高的应该是劳斯莱斯那条金色腰线吧。 工厂里用手画这根线的老师傅我活动上见过两次, 他好像还打算把这个工作传给儿子这可就是真的叫肥水不流外人田了。 他画这根线是一气呵成, 线的人民币价格六位数。我相信机器画一定比他更直和规则, 但不好收费。
所以说, 一台保时捷911 turbo的利润是普通卡雷拉的5倍, 因为选装和多出来的性能有溢价。
为了拉出产品带宽, 入门的中级车给你1.6自然吸气加手动恨不得再配上卤素大灯。 不这样做的话高配车型贵十万就显不出价值。 其实BOM不差太多。
逻辑听着没啥问题, 弊端呢就是低配车型体验差和高端配置无法普及。 十几年前我一个朋友买了豪华品牌最入门的车, 大灯卤素反光碗灯光是黄色的且暗淡无光, 座椅是全方位手调的, 门上的通风加热键预留位置是一条黑色的塑料啥也没有。 你很难说自己不是只是买了一个标。
而高端3D音响啦, 顶级的皮啦, 最漂亮的大轮子啦, 空气悬架啦, 都是留给高配的, 单价是高了, 但量就非常受限。 比如7系和S级, V8和V12的销量毕竟是有限的, 而且在这个基础上配置还要选装。 所以空气悬架是个昂贵的高端选项。 供应链的价格, 规模其实也受限。 现在中国某个新能源的空气悬架可能超过之前全国所有新车带空气悬架的数量吧, 行业和供应商有了稳定的需求, 也建立起来规模并且能有钱研发优化和迭代了。
经济性品牌和产品的BOM就更难以想象了, 比如一个曾经国内非常红的自主品牌SUV, 车上音响系统的采购价是85元, 没看错, 是85元, 两位数。
音响可能是BOM利润里相对最高的那一类, 我们知道的大牌音响的汽车产品其实都不是和自己的音响产品一起生产的, 而且有专门做汽车音响的合作伙伴来做生产和基础配套, 大品牌来调音,贴牌。 但上了豪华品牌的车就可能很贵。 如果标配, 那没关系, 但我就不太愿意再加很多钱去从标配音响升级到3D啥的。
其实都不是啥新鲜事, 只是把这些逻辑和大家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