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谁是中国汽车第一城

谁是中国汽车第一城

中国的汽车版图,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过去几年,当提到中国的 “汽车城” 时,很多人会想起广州、上海、重庆、十堰、长春,这些城市都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广州、重庆,他们的汽车产量,常年排在所有城市的前三位。

如今,“中国汽车第一城” 的名号,被一座并非因汽车产业闻名的城市给抢走。

回顾 2024 年,关于 “中国汽车第一城” 称号的争夺异常激烈。上半年,重庆以 169.2 万辆,时隔 8 年,重返产量榜的榜首,打断了广州连胜 5 年的纪录;到了第三季度,广州又反超重庆,巩固了其汽车第一城的称号。

但是,全年下来,最终的夺魁者却是 “黑马” 深圳。

今年 1 月 13 日,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办公室副主任唐上兴在一场活动中表示,2024 年,深圳的汽车年产量达到 293.53 万辆,超越了重庆、广州,首次问鼎中国汽车产量榜,并且大幅度领先。数据显示,重庆、广州的年产量分别为 254.01 万辆和 253.98 万辆。

在世界汽车工业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汽车城,底特律、沃尔夫斯堡、丰田市、斯图加特等,大多数都离不开某个汽车巨头的带动。

比如号称 “底特律德国翻版” 的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总部所在地,这座城市的发展就与大众深度捆绑,约有 40% 的居民在大众工作。当地人常说,即使你不在大众,你的朋友、同学也会在大众工作。

与这些传统汽车城不同的是,深圳在发展汽车产业时,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得益于过去 40 余年在电子、科技上的积累,深圳成为新能源时代最大的 “话事人”,它不仅有比亚迪这样的整车厂,还有华为、卓驭、商汤、元戎启行等智驾的头部企业,以及贝特瑞、欣旺达、翔丰华等电池领域的领先者。

2024 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的总产量是 1288.8 万辆,每 4 辆新能源车就有一辆产自深圳。如果问有多少辆新能源车与深圳有关,这个数字可能会更大。

深圳,一座以科技、创新、年轻而闻名的城市,竟然在汽车这个百年工业中成了领头羊。

40 年前,曾想 “偷偷摸摸” 造轿车

回顾深圳的造车史,可以追溯到 42 年前。

1983 年,也就是深圳建立经济特区的第 4 年,深圳就与二汽(即今天的东风汽车集团)成立联营公司,年内生产 100—200 辆的 6 吨翻斗车,并准备生产大客车、公共汽车、高级旅游车等车型。

二汽第二任书记、被称为 “力挽狂澜的老厂长” 的黄正夏,在 2007 年出版的《艰难历程》一书曾经回忆了二汽与深圳的一些往事。

在上述联营公司成立仪式上,时任深圳市副市长李灏找到黄正夏,希望二汽能支持深圳的汽车工业,并且承诺,深南大道北边的土地 “要多少给多少”。如今,深南大道已经是深圳最重要的主干道,两边土地更是寸土寸金。

根据规定,当时的二汽还不能生产轿车,但他们看重了深圳的特区优势,有意将轿车项目在深圳上马。

于是,黄正夏对李灏说:“我投资、我派人、我管理,一切我都包了。但是我对你只有一条,只要你做到两个字 —— 保密。对外不准说是二汽要在这里建设车厂,要以你们的名义和外商联合生产。”

后来,深圳找了丰田、日产等公司,但这些汽车只愿意卖车给中国,并不想与中国合作生产,这件事情最终不了了之。

不过,深圳并没有放弃汽车工业。

资料显示,1986 年 1 月,一汽深圳联合公司在深圳组装 “红旗” 牌轿车;90 年代初,深圳润迅通信发展公司、北京北方车辆制造厂等合资成立深圳北方车辆发展有限公司,投资 1.4 亿元兴建了一个客车工业城,生产出豪华型客车。

到了 21 世纪初,深圳在电子、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发展已经显露了潜力,要不要 “造车”,要不要重工业,成为一个热门的讨论话题。

2003 年 4 月,深圳市相关部门组织了一场研讨会,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与会专家给出了不同的意见。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也有人表示应该适度发展。

转折点发生在 2005 年。当年,深圳提出了 “适度重型化” 的新政,明确将汽车列为新的产业发展重点。

“那个时候,日韩美欧等国家的头部车企,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等地成立合资公司。” 一位了解广东省汽车工业的人表示,“尤其是广州,已经吸引了丰田、本田两大日企,深圳是否还有必要再建一个类似的合资公司,其实广东省也有不少争论。”

留给深圳的机会不多了。深圳,最终也没能吸引国外巨头前来建立合资公司,但这也使得他们闯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在汽车工业上,深圳选择将宝押在了新能源这个赛道上。2009 年 9 月,深圳专门发布了《深圳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开始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那个时候,深圳虽然在新能源汽车产量上并未领先其他城市。但在此后的几年,深圳一直都是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第一城。在 2017 年,深圳还实现了全市公交电动化;第二年,又实现了出租车的全面电动化。

5 年,产能扩大了 30 倍

深圳能够成为中国汽车第一城,无疑与比亚迪有着直接关系。

数据显示,2024 年,比亚迪的年产量为 430.4 万辆,同比增长 41.34%。不过,在 430.4 万辆车中有多少产自深圳?目前并没有权威的数据。比亚迪内部人士也表示,暂时不方便对外披露。

在国内,比亚迪有 9 座已经建成的生产基地,其中西安工厂,曾经是比亚迪最大的生产基地,年产量超过 100 万辆。

2003 年 1 月,比亚迪进入汽车行业时,也正是从西安起步。当时,他们以 2.54 亿港元的价格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 77% 的股份。

最近几年,比亚迪将生产中心逐渐转移到了深圳,深圳的汽车年产量也得以快速增加。数据显示,2020 年深圳的汽车产量仅 10.93 万辆,2021 年为 29.95 万辆,2022 年则飙涨到 84.99 万辆,2023 年达到 173.3 万辆,成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最大的城市。

短短 5 年,将产能从 10 万辆级别提升到 300 万辆级别,这在汽车工业史上并不多见。

“汽车是产业链最长、最复杂的行业,一座汽车城的诞生,往往需要几十年的积累,逐步将产业链的上下游聚集起来。” 一个头部车企的供应商解释说,“深圳本身在汽车产业链上的积累不算多,但整个珠三角是中国汽车产业重要的基地。”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汽车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难蝶变,如今已经形成了长三角、东北、长江中游、京津冀、珠三角、成渝 6 大产业集群。

在珠三角,除了比亚迪之外,还有广汽、东风日产、小鹏汽车等知名的整车厂,围绕这些整车厂,活跃着上千家规模以上的零部件企业。

时下的中国汽车行业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市场主导者合资品牌,他们的市场份额正在被比亚迪、奇瑞、吉利、长城等自主品牌蚕食。裁员、降薪、停产等,一直都是笼罩在合资车头上的阴云。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 年自主品牌乘用车的销量为 1797 万辆,同比增长 23.1%,占乘用车总销量的 65.2%。而 2020 年,这个数字还不足 40%。

“这几年,对于供应商来说,都想跟比亚迪这样的头部自主品牌车企做生意,即便他们压价狠,打款慢,但是订单量大,持续,还能给自己的企业背书。” 上述供应商表示,“比亚迪想把产业链聚集起来并不难。”

一块 “飞地” 的新征程

汽车属于制造业的范畴,对于劳动力、工厂、运输、仓储等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此前,比亚迪在深圳的工厂主要位于坪山区,这是一个远离市中心、与惠州市接壤的 “郊区”。但即便如此,对于寸土寸金的深圳来说,要想为比亚迪的产能扩大提供更充足的土地、厂房,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如今看来,深圳已经找到了解决这个难题的答案 —— 深汕合作区。

深汕合作区是深圳的一块 “飞地”, 它由深圳市主管,但位置不在深圳市内,而是在距离市中心 120 公里的汕尾市海丰县。这里的陆域面积为 460.41 平方公里,相当于深圳主城区 1/4,但常住人口不多,2023 年时不足 8 万人。

几年前,小漠镇沿海区域的一些村庄、土地被征迁,很多人都没有想到,这块安静的土地,将会成为比亚迪最重要的生产基地。

去年 9 月,小殷(化名)以内推的方式进入这个生产基地工作。彼时,以内推方式进入的员工,推荐者与被推荐者均可获得 4000 元的奖励,按每月 1000 元分月发放,一位员工一年至多推荐 5 位。去年 10 月,这份内推奖励涨至 5000 元。

“8 月到 10 月订单比较多,那个时候,招短期工也有推荐费。” 小殷说。

到了蛇年春节,这里的招聘也异常繁忙,一季度,比亚迪要在那里招聘 3000 名工人。而在整个上半年,比亚迪在那里的招工规模为 7000 人。

其实对于比亚迪来说,是否将筹码压在深汕合作区,刚开始时他们并没有下定决心。

2021 年 8 月,比亚迪与深汕合作区首次签约,“仅” 投资 50 亿元建设一期项目,这个项目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而非整车制造。但第 2 年 1 月,比亚迪扩大投资力度,斥资 200 亿元建设二期项目,这个项目将被打造成 “厂港联动” 的生产基地。

厂,指比亚迪的工厂;港,指小漠国际物流港。小漠国际物流港是一座天然深水良港,水深 14.5 米,大吨位轮船可以 24 小时进出港,港口距离国际主航线也仅 50 海里。比亚迪的车从工厂下线后,5 分钟车程就可以到达港口,然后运往全球各地。

目前,比亚迪深汕合作区工业园的一期已经全部投产,二期部分投产,三期、四期也将加快投产。

为了支持深汕合作区工业园的建设,深圳也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比如推动二期项目加快投产以及建设全球汽车销售和出口中心。目前,深汕合作区已吸引超过 20 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入驻。

去年 3 月 22 日,工信部的一份文件显示,比亚迪的深圳工厂将迁至深汕合作区,并进行扩建,原有生产地址将不再生产乘用车产品。

这两年,比亚迪也逐步提高这个偏远地区工业园的认知度。去年 11 月 28 日,他们就将第 1000 万辆新能源车的下线仪式放在了那里。当时,王传福将那辆腾势 Z9,交给了当红创业者、《悟空・黑神话》制作人冯骥。

一个鲜为人知的称号 —— 锂电池产业之都

“作为汽车城的深圳,最令人关注的不是年产量,而是他们在新能源时代对产业链的掌控。” 一位常年观察深圳的人士表示,“这也是深圳与其他汽车城不同的地方,深圳不是建立在汽车产业的基础上的,而是倒过来,汽车产业建立在深圳的基础上。”

在这条产业链上,动力电池和智能驾驶是两个最重要的环节,而深圳在这两个环节,都有多家头部企业。

以动力电池为例,在谈起这个领域时,很多人会想到宁德时代,但鲜为人知的是,深圳有一个容易被外界所忽视的称号 ——“锂电池产业之都”。

深圳的锂电池产业,除了比亚迪子公司弗迪电池之外,还有很多龙头企业、隐形冠军,比如贝特瑞、欣旺达等。

锂电池有 “四大关键原材料”,分别是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比如,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头部公司德方纳米、干法隔膜的明星企业星源材质和中兴新材、电解液领域的行业 “双龙头” 之一新宙邦。

早在 2022 年 12 月,工信部公布首批 45 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时,深圳市先进电池材料集群就成功入选。当时,深圳市对外披露的数据显示,深圳在 A 股上市的相关企业超过 19 家,规模以上企业超过 100 家。

贝特瑞是负极材料的龙头企业,他们也是北交所的市值 “一哥”。10 年前,贝特瑞的营收还是 10 亿级别,如今暴涨了 25 倍,达到了 250 亿的级别。

值得注意的是,与深圳本地的很多巨头不同,贝特瑞并非一家民营企业,他们的控股股东是深圳地方国企 —— 中国宝安集团。这也让这家北交所 “一哥” 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贝特瑞还在初创期的时候,中国宝安就入股并控股了。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和支持,贝特瑞实现了从零销售到数百亿销售的飞跃,在中国宝安起到了巨大作用,正是国资股东的到来,让贝特瑞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贝特瑞相关人士表示。

春江水暖鸭先知,有了国资的加持,贝特瑞也敏锐地抓住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契机。

该人士表示,当新能源汽车产业处于发展初期时,深圳就坚定支持新能源产业,扶持产业链各环节的细分领域。他们在政府的支持下,打造了一个行业领先的技术研发平台,在行业内率先成立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的电池产业并非突然崛起。

早在消费电子时代,深圳就是全球重要的电池供应地。深圳市移动通信联合会数据显示,2010 年,在全球手机 14.3 亿台的出货总量中,有 1/4 来自深圳。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使这座城市聚集了一批优秀的电池供应商,比如欣旺达、贝特瑞等。

此后,新能源时代到来,这些供应商积极转型,接住了这波巨大的商机。

贝特瑞的相关人士表示,其实在研发硅基负极材料时,他们走得并不容易。当时,他们采取了一条路线,对于一家企业来说,这是有一定风险的,但也有巨大的收益,因为可以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

最终,正是这条路线突破了传统电池负极材料的天花板,大幅提高了电池容量,目前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 60%。

撑起各大车企的智驾面子

2 月 28 日,在深圳万科云城设计公社,一汽红旗品牌产品线 CEO 冯彪参加了一场活动。

他要站台的企业是卓驭,这是一家头部的智驾公司,其前身为大疆车载,2023 年与大疆切割,正式以独立的公司进行运营。2024 年,卓驭与中国一汽、东风汽车等头部车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为他们智驾的供应商。

在福田区的深港国际科技园,经常会看到一辆魏牌蓝山供人试驾,这是长城汽车旗下的一款中大型 SUV,搭载了城市 NOA。

所谓城市 NOA,是指城区道路的辅助驾驶。这辆车在福田区行驶时,会开启城市 NOA,在一次试驾过程中,做到了全程 0 接管。

为这辆车城市 NOA 提供技术的是元戎启行,它的总部便位于深港科技园,创立于 2019 年,是国内少有的一家能够提供城区 NOA 并实现量产的企业。2024 年 11 月,他们获得了长城汽车 1 亿美元的投资。

深圳的智驾公司,正在撑起国内各大车企智驾的面子。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但在这短短几年时间内,这个行业发生了一次明显的蜕变。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曾说,2020 年会是中国智能汽车的元年。最近两年,智驾成为各车企的竞争重点,而早些时候,车企会将重点放在动力电池上,谁的电池更安全,续航更长,如今一千公里以上的续航,已经成为很多车的常态。

今年 2 月,比亚迪喊出 “全民智驾” 的口号,让所有车企都陷入了 “智驾焦虑” 中,2 月底、3 月初,多家车企召开了关于智驾的发布会。

以至于,备受期待的特斯拉 FSD 都被抢走了风头。2 月 25 日在华落地时,并未达到外界预期的效果,也因为 “水土不服” 引起群嘲。

“深圳可以说是智能驾驶的高地,在行业里有‘华大地魔’的说法,这四家头部公司,深圳占了两家。” 一位智能驾驶的从业者表示。他说,华,指的是华为;大,指的是大疆车载,即现在的卓驭;地,指的是地平线;魔,指的是 Momenta。

此外,元戎启行、商汤绝影等,也是头部智驾供应商。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年底,深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超过 2700 家。

“在整车、硬件、电子信息等行业,深圳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是领先的。” 元戎启行副总裁、技术合伙人刘念邱表示,“智驾本身属于软件,但是也会涉及很多硬件,比如传感器、控制器、车辆改装等,深圳的制造业能力和上下游产业链的支持,是非常给力的。”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特区,深圳在发展智驾时,有自己独特的 “制度优势”。

“深圳对于科技公司来说是非常开放、包容的,就像我们这些智驾公司,刚开始时需要做一些道路测试,但这在很多城市是无法进行,深圳是全国首个可以在城市 CBD 去进行无人驾驶示范的城市。” 刘念邱说。

2022 年 8 月《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实施,这是我国首部规范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的法规,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的概念得以明确,并逐步确立了我国自动驾驶汽车分级规制的基本模式。

如今,上海、无锡、苏州、阳泉、杭州、武汉、合肥、北京等地也纷纷效仿,陆续通过地方立法,支持智能驾驶的发展。

燃油车时代,车企比拼的是发动机性能、制造工艺,而到了如今新能源车渗透率越来越高的新时期,所有的车企都在卷电动化、智能化,谁能在续航里程、快速充电、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上凌驾于同行,谁就能席卷市场。

今年春节之后,先是比亚迪推出天神之眼智驾系统,随后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 FSD 入华,紧接着吉利汽车发布 “千里浩瀚” 智驾系统,包括从低到高五套方案,匹配旗下各车型品牌。

深圳,这座仅有 40 多年历史的新城,在车企卷向天际的大变局时代,凭借着比亚迪、华为、大疆等头部企业、完善的产业链和尖端的基础科学研究,也将继续引领汽车的潮流,助力中国车企 “换道赛车”,横扫全球。

来源:棱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98364/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