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海,就出局。
这口号,严重错误。
出海主要两种。“卷” 出海 —— 中国市场竞争太激烈,出海找市场。
“拉” 出海 —— 大客户说,只要还想和我做生意,必须在中国之外有产能。专业的话叫做,产业链跟着 “链主” 走。
“拉” 出海,成就了越南。
苹果已经把 “果链” 15%~30% 的产能搬到东南亚,立讯精密、歌尔股份、伯恩光学、蓝思科技、光弘科技、比亚迪电子陆续越南建厂投产,再带动更上游包装、注塑、五金去往越南。惠普(HP)和戴尔(Dell)同样如此。
三星,如今已关闭中国全部手机产能。很早开始越南布局,2020 年后加速,目前三星手机 50% 的产能在越南。三星为越南创造了高达 655 亿美元的出口贸易,742 亿美元的营收,占越南全年 GDP 的近 20%。三星就是越南的 “贵人”。
但越南抢夺鞋帽服饰代工制造历史悠久,2012 年前后,Adidas、Nike 在越南的产能就已经超过中国。越南在纺织业出口上追赶迅猛,已经追到中国出口量的 20%。
从消费科技,到服装制造,大量产能在迁出,国内能通过就业、投资明显感受到。链主迁移供应链,原因包括越南人力成本低,避免对单一地区的依赖,越南的低关税。
过往众人对越南的评价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意思显而易见,两个大国贸易摩擦,地缘政治较劲,导致跨国企业纷纷涌入越南。
不过,今天我想说,描述越南更准备的说辞应该是 ——“九子夺嫡”。
当产业链全球重构的时代红利已经被全球精英反复研究,印度、印尼、墨西哥都不打算让越南吃独食。
参考博大精深的宫廷剧,越南犯下 “九子夺嫡” 的大忌 —— 太早被立为继承人。多年快速发展,越南已经是美国前五大逆差来源。随后,特朗普 2.0 回归,提出 “对等征税”,关税的目的不再是单一地遏制中国,而是变为解决美国贸易逆差,调节美国财政赤字。加拿大、墨西哥这对美国最亲密的小弟,照样抡起大棒追着打。越南这位外来的兄弟,感受到 “枪打出头鸟” 的压力。
去越南或者正在去越南的企业,陷入一个巨大的焦虑:未来如此不确定,我会不会废了那么大劲,白干了?
面向中国企业的招商会上,印度、印尼们跃跃欲试,字里行间强调,越南的天花板明显,“我哪里比越南差”,“爱我还是他,我都可以改”。
台下的中国企业,时而憧憬,时而迷茫,更多时候,是对故土的不舍和怀念。
一
2024 年 10 月,苹果 iPhone 16 被印尼禁售。原因是,苹果公司未满足 40% 的零部件本地制造要求。
印尼工业部长不高兴的是,苹果迄今为止的总投资低于其在 2022 年做出的承诺。苹果在泰国和越南等邻国投资了更多资金,其中包括在越南为制造工厂投资 150 亿美元。“根据技术官僚的评估,(苹果在印尼)投资金额未达到我们认为公平的数字”,“我们希望苹果公司能回到这里做生意,但我们需要一个公平的解决方案”。
一个苹果,三人抢。
印度商业与工业部部长在 2023 年初就公开表示,苹果希望把在印度生产 iPhone 的比重从目前的 5%—7% 提高到 25%,未来还会在印度组装苹果新机。印度希望自己才是中国手机产能外迁的主要承接国。小米、OPPO、vivo 都已经在印度建立了生产工厂,出货量已经占据印度市场份额的六成以上。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则认为,苹果的中长期目标是在印度富士康生产 40%—45% 的 iPhone。
古有 “二桃杀三士”。今有 “三国抢苹果”。
曾经,越南在 “世子之争” 里遥遥领先,仿佛坐实 “下一个中国”。
越南人口一亿,劳动人口结构年轻(平均年龄 33 岁)。文化和中国接近,受中国影响很大,很多人自学中文。和中东、南美比,有一定奋斗精神,求知欲、责任心、荣誉感更好。越南员工的生产效率低于中国,但是被认为高于泰国、印尼、柬埔寨,以及中东、南美。
越南 “加群”,在 2018—2022 年分别签订了《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欧盟 — 越南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签订地区的双边关税降至 3% 以下。
作为回报,越南 2024 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253.5 亿美元,同比大增 9.4%。
这本《出海战略:中国企业的新蓝海》(作者:马旭飞、封小韵)有很详实的统计分析。美国从亚洲各国进口制成品的比例,2022 年中国占比约 50%,而这个数字在 2013 年是 70%。同时,美国从越南进口量,2018~2023 年翻了一番。
不过,经济发展是马拉松长跑,但是越南做了一个百米冲刺。
作为代价,越南成本飞速上涨。这几年,随着全球企业涌入,越南人力成本上涨很快,其他生产资料价格也在飞速上涨。目前,越南几大工业区的地价逼近东莞,人力成本相当于中国中西部水平,但是效率、交通、能源、原材料成本都比中国差。
早期去越南的企业,买地皮,自建厂房。且越南工业园区市场化,可以开发后转让,允许 100% 外资持有。这批人凭借收租,实打实享受到了地价增值的红利,是出海越南最坚定的鼓吹者。
除此之外,深入考察越南的企业,会有不同看法。
路透社曾报道,越南多次出现了用电紧张问题,以至于越政府 “鼓励” 富士康等耗电量大厂 “自愿” 减少 30% 用电量。
《南华早报》的这篇报道提到,泉峰集团,一家生产电动工具和户外动力设备的中国企业,越南工厂利润低于预期,因为原材料和运营成本高,整体生产成本比中国高 7%。而且工业链滞后,每个省投资规则不同。从其他国家 / 地区来越的企业也遇到一样的问题。
浙江义乌企业家,“吸管大王” 楼仲平带领 30 多位江浙中小企业,赴越南考察七天六夜,走访胡志明市、岘港、河内,和十多家中国和当地企业交谈。楼仲平的结论是,制造成本比中国高出 10% 到 20%。建厂成本,抵得过杭州了。
他还说,自己曾在全球多地考察,基本上整体综合成本比中国低的地区是不多见的,因为中国产业链优势,在短期内无人可敌。虽然目前越南是一个投资洼地,但 “不可能永远低下去”。他判断,未来 5 年,这个洼地或将很快被填平。
而 2022 年下半年,越南加大房地产业监管,导致越南楼市、股市、汇市 “三杀”。再次暴露越南的脆弱性。
二
“世子已立”,正式进入了 “九子夺嫡” 环节。
站队越南的人,往往这样说 —— 提到越南的优点,就是 “这是下一个中国”。
提到越南的缺点,就是 “缺电、涨价、基建差,都是中国经历过的,用‘三来一补’起家,再慢慢产业升级,加基建投资,就能像中国一样”。
这样的说辞,印度、印尼首先不答应。
今年,面向中企的招商引资,印度、印尼都盯着越南打 —— 越南起步快,但是天花板很低很明显。
越南缺电,长期靠向中国广西买电。深层原因是越南能控制的煤炭油气资源有限,地势平坦也发展不了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要依靠新能源领先的中国。
印度、印尼都表示,自己这块条件更好。
越南另一个短板,供应链。
迁入越南的纺织和服装制造业以中资企业为主。供应链严重依赖中国。
纺织织物是我国对越南出口第一大品类,主要是服装制造业的原材料,包括印染面料,漂白布、染色布、印花布和色织布等。
当下,越南就是中国制造的 “组装车间”。越南向中国进口大量关键零部件、设备和原材料,再组装出口。自 2016 年底以来,中国对越出口飙升 162%。越南出口越多,同时就问中国买的越多。也难怪美国盯着 “越南制造” 不放。
“慢慢发展都能解决”,这个说辞不是万能的。
深层来看,越南地热带,地形单一,气候单一,经济作物有限,矿产资源有限。比如越南想争夺的纺织业,棉花都来自中国、印度。要自己种?摊开越南地图,哪里可以大面积生产棉花?其他产业类似的道理,在越南很难建起纵深的产业链。
“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但是印度都知道,盯着越南的劣势打,印度在跨国企业中,宣传自己基础工业较强,钢铁、电力、造船、航天、导弹、汽车、航空等领域有一定的技术能力。誓要和越南抢夺苹果、三星等电子制造产业链。
印尼,“万岛之国”,基建现在差,未来也很难好。但是,和越南从东盟开始较劲。印尼是东盟第一大汽车消费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国。凭借镍资源,要争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另外,印度 14 亿人口,印尼 3 亿,都超级年轻,这两位指着越南只有 1 亿人口。说自己不光能生产,还有大市场。
根本就没有 “下一个中国”。
三
是的,根本就没有下一个中国。
越南们,的确人力成本低。如果是 1978 年的制造业,人力成本低是优势。但是到了 2025 年,已经不是那么大的优势,现代制造业成本的大头是,物流成本,原料成本,能源成本,核心竞争力是机械的迭代、自动化的普及、AI 的应用,对应的技术、物流、能源、原材料、工业体系。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工业产值占全球 1/3,在综合成本、供应链效率、创新前景都是极优,加上完善的基建,本土超级大市场,源源不断的工程师红利。
中国制造就是成本最低,竞争力最强的。
出海的真实原因,从来不是成本低,而是,避关税。
中国锂电池贴上 “越南制造” 标签,出口美国的关税从近 50% 变成 3.4%。中国对美国出口最大的品类,室内家具、户外用品在特朗普 2.0 时代关税来到 41.7%,而东南亚仍跟美国维持最惠国协议,这一大类商品的关税还在 3.2%。
不过,这个便利,在特朗普回归后,彻底蒙上阴影。
特朗普 2.0,再次 “美国优先”。过去四年,中国企业出海的地缘政治逻辑是 “美国牵头遏制中国制造”,但是特朗普 2.0,美国发动贸易摩擦的宗旨是 “对等征税”,解决美国长期贸易逆差,和政府赤字。2024 年,美国贸易逆差再创 9184 亿美元新高,越南已经冲进了前五大来源。
特朗普一上任,大棒就抡了起来。
1 月 26 日,宣布对哥伦比亚商品征收 25% 关税;
2 月 1 日,对加拿大、墨西哥加征 25% 关税,对中国加征 10% 关税;
2 月 10 日,美国再宣布对来自所有国家的钢铁和铝征收 25% 关税;
3 月 4 日,起对中国输美产品再次加征 10% 关税;
3 月 4 日,表态要对进口铜加征 25% 关税;
3 月 11 日,宣布对加拿大钢铁和铝产品额外加征 25% 关税;
3 月 26 日,宣布将对整车征收 25% 关税,加拿大、欧盟反应强烈;
…………
加拿大、墨西哥,两个最亲密的小弟,都被打的穷追不舍。而越南是外来户,50 年前还在和美国打仗,2016 年才被美国取消军事禁运,现在还没有被美国承认市场经济地位的。特朗普表示,如果越南对美出口继续增长,他不排除对越南也采取关税措施。
越南根本不是一个永久的 “避风港”。
《财新》的一篇报道,引用德迅销售市场部副总裁宋斌的观点,往东南亚设厂受美国贸易政策影响太大,只要政策一变,厂商投资或 “归零”。
他还提起中国光伏出海的一段往事。2011 年,中国光伏企业开始向东南亚转移。也是类似的逻辑,因为中国光伏被针对,就变身 “东南亚光伏”。此后十余年,在越南、泰国、柬埔寨及马来西亚四国,建成了中国光伏产业链在海外惟一成规模的生产基地。2024 年,美国对这四国启动反倾销、反补贴(“双反”)政策,中国光伏企业的东南亚行骤停。出海,没躲过屠刀。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数据测算,以上总投资在 60 亿~90 亿美元。
看看历史,读透当下,“出海” 要祛魅,别让中国企业成为无家可归的 “游击队”。
四
两年前,兴起一个概念,“不出海,就出局”。
今天,我想说,这提法,不合适,极度片面,更直接点,根本错误。
不要神话出海。
海外不是遍地黄金,并非攀上出海的列车,就能高人一等。一个充满摩擦,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无处可躲。
2024 年,我问一位造车新势力的创始人,“今年你心里最重要的三件事”。他回答:供应链、组织架构调整、AI。
当时 “不出海,就出局” 掀起热议。当场有一位记者,记下了这个问答,写了评论,大意是,创始人心里三件事里没有出海,不够雄心壮志。
但我的看法相反,这位创始人的思路清晰且坚定。我的评论是,中国市场一年销售近 3000 万,越南 30 万。在中国市场,干掉那些尸位素餐的,多抢出来 1%,就是一整个越南的量。
再 “卷” 也没有新能源汽车行业卷了吧,但凭借 “练内功”,这家车企过去 12 个月市值翻三倍,是同期表现最好的车企。
只有练好内功,才能不出局。而不是出海。
可以确定的是,未来产业格局是,高端产业,中、美、欧、日竞争。低端产业,越南、印度、印尼、泰国、墨西哥抢夺。
根本没有下一个中国,只有供应链重构下的 “九子夺嫡”。目前比较大的共识是,“中国 + 1”——1 是备份,是打造国内基地的竞争力,再以海外 “1” 的这个产能去辐射海外市场,通过和当地分享收益的方式,双赢互利,实现全球化。
要警惕 “不出海,就出局” 透露出的焦虑和诱惑。
当然有靠出海走向成功的企业。但是别忘了,中国经济哪怕保持 5% 的增速,那增加的部分,就是两个越南的 GDP 总量。
大多数企业,转机都在中国,他们的命运和中国的消费提振,和中国的产业升级高度绑定。一如你我。
去年,国内某头部车企因为账期过长,供应链毛利太低。引发激烈批评,我的观点是:做大哥的,不能负了小弟,大企业一定要善待帮你成功的供应链。
大时代的巨浪扑面而来,苹果这样的链主,是巨轮,总能乘风破浪,甚至主动两头下注,才能让自己利益最大化。但供应链上的小兄弟,只是时代的浮萍,请善待,请谨慎。
来源:微信公众号:衣公子的剑 (ID:yigongzide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