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一辆小米su7发生车祸,引起电池燃烧,车内三名乘客不幸遇难。这件事在今天破圈发酵,成为重大舆情事件,受此影响小米的股价午后大跌6%,一定程度上也拖累了恒生科技板块的表现。
我把核心信息总结一下。三个乘客是去外地考公的女大学生,夜间行车,启用了NOA驾驶辅助系统,车速110km+。开到一半路上有一段维修,用路障封闭,需要汽车转入逆行车道,辅助智驾检测到异常情况后,一边警告驾驶员一边减速,同时让驾驶员接管车辆驾驶。但随后汽车还是撞上了隔离带水泥桩,碰撞时速97km。
别看我上面写了不少字,其实从汽车智驾检测发现异常(22:44:24),到让驾驶员接管车辆,再到最后撞上水泥桩(22:44:28),前后不过3-4秒时间。车内驾驶员在启用了辅助驾驶后处于相对松懈的状态(22:36:48有方向盘脱手预警),突遭变故来不及反应,最终发生惨剧。
事发后其中一位遇难者的母亲在网上发帖质疑,质疑的点在于电池为什么会燃烧,车门为什么没打开,以及小米公司在事发后没有联系和慰问她。这给小米公司带来了一定的舆情压力,尤其是公司老板雷军的个人微博,有大量用户留言质疑。
以上是客观事实部分,我就纯描述,接下来是我主观评论的内容。
电动车高速碰撞后发生电池燃烧,这是行业很普遍的随机事件,现有的锂电池技术没人可以担保绝对不燃烧。小米su7用的是比亚迪的电池,是很成熟的产品,但也难免万一。
至于车门没打开,目前只是遇难者家属的单方面陈述,有多种可能性,比如乘客碰撞后处于昏厥状态无力开门,比如碰撞后车门物理变形无法打开,比如碰撞后电子解锁系统出现故障,不易开门。目前不好说是哪一种。
至于小米为什么没联系遇难者家属,公告里有解释,“将在警方的许可和指导下,与遇难者家属取得联系,全力协助善后事宜。”就是说这种事不能随意联系,要听警方安排。
其实车祸事故后车企没有义务一定要联系和安抚遇难者家属,至少传统油车的年代没这说法,但新能源车的销售有别于以往,消费者经常是喜欢公司老板的形象,认可公司文化和价值观,才会去买车,有点像粉丝经济。因此当车祸发生后,公众普遍觉得公司应该主动联系和安抚遇难者家属,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总的来说我觉得小米汽车在这次事故里的表现确实不太理想,NOA系统识别路况异常后只给了驾驶员不到4秒的时间接管驾驶,这个预警范围有待商榷,大家以后不要轻易盲信辅助驾驶,技术不成熟,别拿自己的安全做实验。
来源:猫笔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