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一片侠心

一片侠心

@橘子吃了么:苏轼被贬岭南之后,身边只有侍妾朝云和幼子苏过,长子苏迈带着自己和二弟的家眷住在宜兴,宜兴薄有田产,一大家子赖以生活。

章惇掌权,他对苏轼的防备和厌恶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当时官场有这样一个通识:想讨好章惇,那就往死了整苏轼。这种情况下,官场旧故对苏轼避之不及,门生友人也各受牵连,天各一方。

苏迈非常想念父亲,也很担忧他的处境,但一大家子生计落在他肩上,确实走不开。苏轼有个朋友的儿子在吴中当官,他叫钱世雄,苏迈与世雄商量这件事。世雄又把此事对苏州定慧院的长老说起,结果寺院有一个净人,名叫契顺,说自己愿意跑一趟。

契顺对苏迈说:你何必那么忧愁,惠州不在天上,只要走,总能走得到,我为你带家书去探问。

于是,契顺从苏州出发,渡江,过岭,大多路途都是徒步。途中也免不了生病,但他坚持下来了,脸被晒黑了,脚上长出了茧子,终于走到惠州,见到了苏轼。

苏轼看到这古道热肠的僧人,感激的不行,嘴上仍然开着玩笑,笑问:你带了什么土特产来?契顺摊开两手:空手来。一边说,一边无实物表演假装挑着扁担,躲在一旁。哎,i人自古以来就是e人的玩具啊。

契顺在惠州住了半个月,看到苏轼和家人生活平稳,取得了回信,要回苏州。苏轼问他:你想要什么?契顺说:我什么都不想要才来的惠州,我想要别的什么,我就去京城了,跑这里做什么。

苏轼不答应,苦苦逼问,契顺只好说:那你给我写一幅字。苏轼立刻取出笔墨,写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给他。

章惇对苏轼的迫害仍未停止,又将他贬到海南儋州。天涯海角,路途凶险,此时苏轼已是花甲老人。宋朝虽有不杀士大夫的祖训,但是这样做事,就是明摆着借老天这把刀,杀苏轼这个人。

苏轼也知北归无望,渡海之前对儿子托付后事。在儋州,身边只有苏过陪伴。一应生活起居,生病看顾,都是苏过一人支撑。儋州缺衣少食,夏天酷热,冬天海风又冷,当地人任凭地慌着也不种粮食,男人在家躲清闲,女人外出打柴干活,没有笔墨纸砚,也几乎无人读书。

苏轼不再看书了,一来要养心力,不能耗费精神。二来确实也没啥书可给他看。他在门口一坐就是一天,看耕牛,看孩童,不说话,想写诗了还得自己制墨。

在这种极端的困顿里,苏轼父子遇到了一个人,他叫张中。张中是儋州的地方官,有看护流放人员的职责,但他对苏轼父子非常友善,和苏过成了莫逆之交,几乎每天都要来苏轼家里转上几圈,和苏过下几盘棋。

父子二人借住在官舍中,每逢大雨,屋子处处漏雨,一夜三迁,早晨起来,枯枝败叶落满枕头。张中看了之后,以修补官舍为名,派人修好了屋子。这也成为他后来的罪状,他被停职,等待进一步处罚。

但张中不以为意,仍然在儋州逗留了十个月,陪伴苏家父子,尽自己所能照顾他们。到了不得不离开的时候,他在苏家坐了整整一夜。

我写这些,当然不是不要脸的拿自己比苏轼,我是想当契顺和张中这样的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98756/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